支持原创,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喝彩
文化
传统
2016年4-12月,由深圳市学生文联、深圳市中天景程阅读推广中心承办的“莲花杯深圳市青少年国学经典阅读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近200所学校约3万篇来稿,佳作如云。大赛组委会经过认真、严格的评选,产生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一等奖各10名,二等奖各20名,三等奖各30名。《经典的回声——深圳市青少年国学经典阅读征文优秀作品集》将出版发行。由深圳市学生文联、深圳市中天景程阅读推广中心承办的2017年度“深圳市青少年国学经典阅读有奖征文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推广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
今天分享“莲花杯”深圳市青少年国学经典阅读有奖征文高中组二等奖作品之—
优秀作品
正文
墨翟的治国之“药”
墨家子弟都以医生自诩,最厉害的医生即可医国,可谓“上医国者”。墨家是中国史上最早研究逻辑学的学派,可见在墨家著作中均有激烈的辩论,墨子的逻辑性相比诸子其余几家极强。
社会病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认为,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打仗,官宦家中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春秋国家病症在于“子不顺”,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国家产生这种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起不相爱”——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因而导致了当今社会的人相互不信任,相互伤害,而这种社会病的病理就是弱肉强食。
墨家提出“像自己一样爱别人”,即“兼爱”的观点,兼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不会相互伤害,社会才能得到根治。“兼爱”的好处在于可得到百姓拥护,你对待自己的国家、亲人等同对待别人的国家、亲人,才会收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墨子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讲出了兼爱的好处。而“兼爱”是大爱,普通人怎么可能看待别人家的孩子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墨家提出了三大主张,而这三大主张,也是墨、儒二家中的三大分歧。
墨家的三大主张为:利害的算计,鬼神的吓唬和君主的专政。
先从利于害的角度出发,告诉你“兼爱”的好处,在利益场上称之为“双赢”;墨子作为一个有神论者,用鬼神来吓唬,神明来奖励那些坚持“兼爱”观点的百姓,鬼则是来惩罚不遵守“兼爱”的百姓,墨子也同时意识到鬼神无法束缚住人心,提出了最后一个观点——君主的专政。
实施“兼爱”的思想,必须从统治者,领导者开始。是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行焉”。从君主开始实行“兼爱”才能让社会大家兼爱,达到利益场上的双赢,社会才不会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
墨家在于注重民权,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儒家在于出仕做官,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正是两种不同的观点,造成了三大分歧。儒学则是以仁义、天命、君权,才导致了儒、墨二家的水火不容。
孟墨之同
孟子作为儒学的后生,对于墨家批判甚深。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批判墨子为畜生,但他自己与墨子之间相似之处却又许多。
他们都同时提出,社会病在于缺爱,社会要根治必须从爱出发。孟子提出“仁爱”,墨子提出“兼爱”。
墨子说:“视人之身,若视其之身。”孟子则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二人的观点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墨子的关键词在于“若视”是没有等级的爱,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相互平等;孟子的关键在于“以及”——指的是从自己的自身出发,再到别人,是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墨子主张用兼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可谓是与儒家相互对应,没有一丝苟同之意。
但墨子与孟子一样,均为侠士。
墨子最有名的故事便数《墨子?公输》了。墨子出使楚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国大夫公输盘和楚王放弃意欲侵略宋国的企图,即使在墨子不是宋国人,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的情况下。墨子帮宋国解除了灭顶之灾后,在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宋人还不让他进城避雨。可见墨子与宋国,并没有利害关系。然而他一听到楚国将要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这就真是“行侠仗义”,也真是“说得到,做得到”了。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更不用说了,他曾对着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话,孟子就这么当着“君”的面说,一点都不含糊,真可谓仗义执言。
这种行侠仗义的精神,却在孔子身上并无体现。比起孔子,我更觉得孟子更像墨子。若说孔子是“润物细无声”,那孟子便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对于社会的治国之“药”,墨子才是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但这种乌托邦性质的社会,又有谁能够实现?我认为他仅仅只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哲学家、理想家,这份“药”只能存在于每个人的理想之中。
作者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 吴滢滢
指导老师
麻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