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概念中,补肾似乎已经超出中医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想要从西医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医本身自成体系,补肾也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医生张仲景
虽然《黄帝内经》是公认的中医理论奠基者,《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但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继往开来的则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肾的概念和重要性,《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很多补益药材,但是真正的补肾祖方则是张仲景的“肾气丸”。
张仲景成名于东汉末年,那时候正是兵荒马乱、连年战乱,老百姓食难果腹,还经常疫情泛滥,因此治病救人才是最首当其冲的。而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肾气丸”是医圣唯一记录的一个补益方,由此可见其重要程度。因其组方精妙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肾气丸”也叫“八味肾气丸”、“ 崔氏八味丸 ”,是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八味药材组成,是最早的补肾经方,后世的各种补肾组方多由肾气丸加减演化而来。比如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附子 、 桂枝二味温补肾阳的药材。
1、肾气丸
肾气丸方内应用桂枝、 附子温阳 ,地黄、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滋阴,用后世张景岳的话来说就是“阴中求阳”,由此,肾气丸除了有温补肾阳作用外 , 又能使阴阳协调 , 肾气充足 , 对肾的精气不足 ,阴阳两亏的症状,更为适用 。
经方主治肾阳不足,肢寒畏冷 、腰膝冷痛、面色晄白 、肾脏封藏失职、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冷 。命门火衰不能鼓动阳事, 男子则阳萎不用,女子则宫寒不孕;水液代谢失调方面,夜尿频多 、 小便清长、 或尿少尿闭 , 浮肿等症 ; 肾虚不能纳气 、又可出现咳喘气急均在此列。
现代临床上,肾气丸较多地用于慢性肾炎 、糖尿病 、 高血压病、 慢性支气管炎 、 肺气肿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 性神经衰弱 、 尿崩症 、 更年期综合症等慢性久病或年老体弱患者出现肾阳不足或阴阳两亏的症候 。
熟地黄
2、衍生组方
济生肾气丸: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车前子 、 川牛膝就成为 “济生肾气丸” 。 它是温补肾阳 、化气利水的, 主要针对肾虚肿胀、小便不利 、 阳萎精冷等症 。
附子七味丸:肾气丸去掉桂枝 , 就成为附子七味丸 。它可温补脾肾,主治气虚火衰 、肾亏畏冷 、 腹部冷痛、大便糖稀等症 。
右归丸:肾气丸去 “三 泻 ”(泽泻 、 牡丹皮 , 茯苓) ,增加温阳补肾的鹿角胶 、 菟丝子 、 杜仲 ,以及性平的枸杞,养血的当归 , 就成为右归丸 。功效温补肾阳 、兼能补益精血 , 适用于肾阳不足 、 命门火衰或年老久病而出现畏寒肢冷 、 腰膝无力 、 气衰神疲 、 阳萎滑精等病症。
1、六味地黄丸
中医儿科鼻祖,北宋大医学家钱乙在治疗儿科疾病时颇有心得。他考虑小儿稚阳之体,无需助阳 ,又恐过用温燥而耗阴 , 于是他巧妙地裁剪肾气丸, 减去刚燥的附子 、 桂枝 , 改干地黄为熟地黄 , 组成了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 。后世认为本方为治疗肾阴不足一切疾病的良药。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有腰痛膝软 , 眩晕耳鸣 , 失眠梦遗 , 消渴口干 , 潮热盗汗 , 五心烦热 , 舌红苔少 , 脉沉细数等症候 。 现代临床上,六味地黄丸较多地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 、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肝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神经衰弱病症等慢性久病中且有阴虚症侯者。
2、衍生组方
:六味地黄丸加当归 、 白芍就成为归芍地黄丸 。 有补益肝肾 、 养血调经作用 , 妇科用的比较多,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月经不凋 、 胁肋作痛等症。
:六味地黄丸加白菊花 、枸杞 , 就成为杞菊地黄丸 。 有滋补肾阴、益肝明目作用 , 适用于阴虚阳浮的眩晕 、 耳鸣 、 视力减退等症。
石决明就成为明目地黄丸 。 有滋补肝肾 、平肝明目的作用 , 适用于肝肾不足、眼目干涩、视物模糊、云翳内障、迎风流泪等眼疾。
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加菖蒲 、 磁石 、 五味子就成为耳聋左慈丸 。有滋肾通窍的作用 , 主治肾虚耳鸣、耳聋 、目眩。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就成为七味都气丸。 有滋肾、敛肺、止嗽作用,适用于肺肾气虚的咳喘。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就成为麦味地黄丸 , 又名八仙长寿丸。有滋补肺肾之阴的功效 , 主治肺 肾阴虚的久咳气喘诸症 。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就成为知柏地黄丸 。 有滋肾阴、泻虚火的作用 , 主治阴虚火旺的骨蒸劳热 、虚烦盗汗、早泄梦遗诸症 。敲黑板划重点,很多年轻男人都存在这方面问题。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去丹皮 、 茯苓 、 泽泻 , 增加补益肝肾的菟丝子 、 枸杞子、 淮牛膝和填补精血的龟板胶、鹿角胶 , 就成了补肝肾 , 益精血的左归丸 。 主治肝肾精血虚损的形体消瘦、衰弱,或口燥盗汗、眩晕遗泄等症 。
《黄帝内经》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水,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这里养生虎还不再多说肾跟其他脏腑的关系,总之肾在中医理念里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张仲景的肾气丸之所以能演化成为能治全身很多疾病的经方,也是基于《内经》理论基础产生。
参考文献: